碳定價介紹
全球目標在2100年(本世紀末)跟工業時代(1850~1900)相比升溫低於2℃(巴黎協定),而 IPCC 在2018年模擬評估,顯示我們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才能達成此目標。
「淨零排放」就是指排出去的碳要跟收回來的碳相等,通過綠化、藍碳、碳封存等技術捕捉碳。台灣在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,以跟上世界的減碳計畫,碳定價工具成為有效的方法。
碳定價的形式
碳定價是種用來應對減少碳排放的措施,通過向排放源(企業和個人)排放溫室氣體時,收取一定數額的費用或稅收,目標是鼓勵減碳,推動更清潔和可持續的能源和生產方式。
全世界在運行的碳定價機制中,分別使用總量管制或是碳稅,希望通過碳定價促進減量,並回歸排放責任。碳費使得產品價格上升,導致消費力道下降,因此降低生產量。在企業端則因為額外的碳費,而降低碳排,進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標。
1. 碳稅
碳稅是種對碳排放施加的稅收(政府主導的強制性政策),通常以碳排放的每噸計算,政府針對排放源排放的碳量,課徵固定的稅率或費率(排放源排放量*政府稅率)。碳定價政策可能面臨的挑戰,包含碳價過高或分配公平問題,因此碳定價的實施需要平衡環境和經濟目標。
2. 排放交易系統 ETS
這是種碳定價的方法,可以分為「總量管制」跟「排放交易」
總量管制
政府確定一個特定的碳排放限額,然後將這個限額分配給排放源,排放源必須持有足夠的排放許可,以排放特定量的碳,如果一家企業排放超過其分配的限額,則必須購買額外的排放許可或支付罰款。
排放交易
企業也可以在市場上買賣排放許可,這樣有激勵提高排放效率並減碳。
碳信用抵換
獎勵機制,讓不受管制的排放源也能減碳。當企業進行減碳措施,如照明LED、HVAC變頻等有實際的減量數據,便可向碳權機構尋求碳權認證,並將碳權賣給受管制的排放源
全球碳排放六十年追蹤,各國歷年碳排放量(百萬噸/年)可以參考BBC上報導的全球碳項目2020(Global Carbon Project 2020)